8 月 30 日,2025 新疆丝绸之路葡萄酒节在巴州库尔勒市启幕,以 “葡萄美酒最新疆” 为主题,吸引疆内外 90 余家企业及专家、采购商参与。
活动设超 1 万平方米展区,展示干红、起泡酒等品类,并设农特产品、非遗、科普等特色板块。现场签约三项合作,包括新疆与宁夏产业合作、西鸽酒庄建设等,为产业升级注入动力。
据悉,葡萄酒节持续至 9 月 1 日,期间将举办产区推介会、大师班、葡萄酒大赛等活动。新疆作为酿酒葡萄黄金种植带,种植面积约 20 万亩,年产能 55 万千升,形成 “4+2” 产区格局,此次节会将进一步提升新疆葡萄酒品牌影响力。此次葡萄酒节的成功举办,为新疆葡萄酒产业搭建了一个展示成果、交流合作的优质平台,有助于提升新疆葡萄酒的品牌影响力,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,让 “葡萄美酒最新疆” 的名片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。

作为长期深耕葡萄酒教育与产业实践的从业者,我认为新疆葡萄酒要 “走出新疆”,需从 “风土辨识度、产品差异化、文化穿透力、渠道精准度” 四个核心维度发力,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:
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—— 充足的光照、较大的昼夜温差、干燥的气候,这些风土特征赋予了葡萄更高的糖分积累与风味浓度,也让新疆葡萄酒形成了 “果香浓郁、口感饱满、单宁柔顺” 的独特风格。但目前,消费者对 “新疆产区” 的认知仍停留在 “葡萄好” 的浅层阶段,需要让更多的人提到葡萄酒就想到新疆,提到新疆就想到新疆葡萄酒,更别提大家缺乏对细分产区风土的深度理解,毕竟各个产区葡萄酒的风格还在进一步形成和强化过程中。
未来,新疆葡萄酒产业需进一步梳理细分产区特色,比如吐鲁番的热区风格、天山北麓的冷凉风格、伊犁河谷的清新风格等,针对不同细分产区打造专属风土 IP。同时,向消费者传递 “每一瓶新疆葡萄酒都承载着独特风土故事” 的理念,让 “新疆风土” 成为区别于其他产区的核心竞争力。
当前,国内葡萄酒市场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,新疆葡萄酒若想突围,需在产品差异化上做足文章。一方面,可依托新疆丰富的葡萄品种资源,开发特色品种葡萄酒,比如用本土品种 “马瑟兰”“小芒森” 酿造的大单品(产量足够大价格才能有优势,喝掉足够多才能有品牌地位);另一方面,可针对不同消费场景开发细分产品,比如针对年轻消费者的 “小瓶装果味葡萄酒”、针对商务宴请的 “高端干红”、针对家庭聚会的 “起泡酒” 等,覆盖从低端到高端、从即饮到收藏的全消费需求。理想的情况是产区的品类丰富,酒庄要有优势产品主攻特定细分品类和目标市场,中国市场太大了,没有哪个葡萄酒品牌有运营全国市场的能力,酒庄最好深耕少数几个省份或者城市,正对当地葡萄酒市场情况主攻,放弃自己产品没有市场的市场。
此外,还需加强产品品质管控与标准化建设。正如本次葡萄酒节中提到的 “行业检验检测能力和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得到加强”,新疆葡萄酒企业需进一步完善从葡萄种植到葡萄酒酿造、灌装、销售的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,让 “新疆葡萄酒 = 高品质” 的认知深入人心。
葡萄酒不仅是一种饮品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。新疆拥有多元的民族文化、悠久的葡萄种植历史,这些都是新疆葡萄酒文化的宝贵资源。但目前,新疆葡萄酒的文化传播仍较为零散,缺乏系统的文化输出体系。
未来,可将葡萄酒文化与新疆地域文化深度融合,比如开发 “葡萄酒 + 非遗” 产品(如用维吾尔族刺绣包装的葡萄酒)、打造 “葡萄酒 + 旅游” 线路(如酒庄研学之旅、葡萄采摘之旅)、举办 “葡萄酒文化节”“葡萄酒艺术展” 等活动,让消费者在品尝新疆葡萄酒的同时,感受新疆的地域文化魅力。同时,可借助短视频、直播等新媒体平台,通过 “风土故事”“酿造过程”“品鉴方法” 等内容,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,让新疆葡萄酒文化 “走进寻常百姓家”。
“走出新疆” 的核心是让消费者 “买得到、喝得到”,这就需要精准布局销售渠道。一方面,可加强与全国性连锁酒行、大型商超的合作,提升线下终端覆盖率;另一方面,可发力线上渠道,比如在电商平台开设 “新疆葡萄酒专区”、与直播达人合作推广、搭建品牌私域流量池等,满足消费者 “足不出户购买新疆葡萄酒” 的需求。
同时,还需加强 B 端渠道建设,比如与餐饮企业、酒店、婚庆公司合作,推动新疆葡萄酒进入商务宴请、家庭聚餐、婚礼等场景;与葡萄酒教育机构合作,将新疆葡萄酒纳入品鉴课程,通过专业讲师的推荐,提升新疆葡萄酒在专业圈层的认可度。
总之,新疆葡萄酒 “走出新疆” 不是单一环节的突破,而是 “风土、产品、文化、渠道” 的协同发力。相信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升、品牌意识的增强、文化传播的深入,新疆葡萄酒必将在全国乃至世界葡萄酒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,成为中国葡萄酒产业的 “新名片”。
发表评论